用雪的纯洁滋养诗歌
坦诚地讲,在收到觅雪嫦晴的诗集雪语晴歌以前,我很少关注她的诗歌作品,倒是对她的诗评印象深刻,把十几页的评论原创力量视野里的诗意追寻打印下来。

当然,这并不是说觅雪嫦晴的诗歌不好。我觉得这是个人的原因,觉得有以下三点。第一、无论是在现实,还是在网络的阅读,小说和散文占了大部分;第二、对所谓的诗坛一向敬而远之;第三、个人偏好的诗歌是厚重、大气,思想深沉的。

真实的,即是诗歌。

当我重新提起刀客在一首诗中的这句话,而且认真地阅读诗集雪语晴歌,开始相信:真实的诗歌,无论其表现形式如何,都是可以直抵读者的心灵的。因为尽管诗歌的道路曲折,其最终目的都是使我们在这个时代保持清醒独立的姿态,诗意地生活。

我一直以为诗歌是人与他所处的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可靠程度的试探。换言之,你怎么样体验生活,可以真实地反映在你对诗歌语言的把握上。我在编辑西江月诗刊的过程中就发现,一些诗作者在没有体验生活,挖掘出真正属于自己的感悟前,匆促下笔,使诗歌的写作成为技术上的操作,语言显得苍白,没有力量,不能引起阅读者的共鸣。而阅读觅雪嫦晴的诗歌,却处处感受到她对爱对美的吟唱“拧融意境中的浪漫,所见所闻所感,便瞬间都复活起来,化作一个个字符、成句、成章,成为永恒的珍藏。”因而,在春日恋歌、爱之幽兰、秋日私语、绿色的梦、雪语晴歌,我们看到了一个女性诗人朴素而深情的歌唱“用雪的纯洁,滋养诗歌”

攥紧一片雪,在野地里奔跑

偶尔发现遗落的种子,虽不饱满

却躺在,一片泛着绿色的园地里

不远处摆满刚刚出土的淘罐

——用雪的纯洁,滋养诗歌

在这个不要吟诗只要“有了快感就要喊”的时代,已经很难找到像觅雪嫦晴这样的诗人对诗歌的执著和热爱。“诗,如同可亲可爱的孩子/十月怀胎,精心孕育”在诗里,上演海枯石烂

是盛唐的淘罐,那里装满了诗歌和种子

还有许多昆虫留下的繁殖后代的小窝

细看会发现,周围长满杂草

不相信诗歌的灵魂会淹没在杂草丛中,不信

要赶在这场雪还没有停止之前

倾听种子破土的声响

把诗歌与蔚蓝的天空和温暖的阳光放在一起

握紧雪的纯洁,滋养诗歌的秀色

在白色中孕育出绿色

雪,被日光雕灼出的热烈

是诗歌激情的脉博

蕴满光芒,如月亮般皎洁

冬至初降,雪花满天

从第一首写雪的诗歌开始,我一直

坚守雪的纯洁,希冀

在冬天里种植美丽,只要执着于春天

冬天很快会离去,桃会红,柳会绿

诗歌的春天会触手可及

——用雪的纯洁,滋养诗歌

在我阅读的大部分分女性诗人中,她们选择的道路都注重抒情,表达内心对这个世界纯洁的渴望。觅雪嫦晴也不例外。所以,我们在她的诗歌里,看到了出现频繁的“雪”的独特意象。

为爱撒下希望的种子,让诗歌在灵魂里

变成一段音乐,一片云朵

变成一朵雪地里盛开的花

——春天是一粒种子

觅雪嫦晴的诗歌,就是“一朵雪地里盛开的花”阅读她的诗歌,你完全可以发现,她的语言干净、意象清新朴素,节奏明朗,没有当前一些诗作的晦涩难懂,没有一些诗作过分地依赖技巧和意识来掩盖其在语言上的不足。“碰碎天空的蓝,梅还在含苞/春天已经不再遥远/我用拇指/反复计算,绿色赶来的时间。”计算,绿色赶来的时间所以,我们很容易走进诗人营造的境界,体验到一颗纯朴的心对这个世界的另一种平衡。觅雪嫦晴的诗歌,像伴着溪水弹奏一曲,高山流水;像月光,穿过寂静的桃花园;像一湖春水,托起诗意的情感。由此,我们清晰地看到了一个诚实的诗人,她所坚持的道路,也一直在执著地提醒我们热爱生活,打开关闭的窗户,让爱如阳光撒满人间,温暖每一个活着的人。

在这一本优秀的诗集里,有一首诗是我反复阅读的,三代人的春天(组诗)。喜欢的理由,正是诗歌体现出来的一个真正的人文主义者对现实的关怀,对命运的思考。

刚翻过的新土地泛着馨香

外公半蹲在弯曲的田埂上

双眼眯成了一条弯弯曲曲的线

树皮样的手布满老茧厚厚实实遮住了春天

翻检着阳历和阴历算着今年盼着明年

年头到年尾掰着趾头数了一遍又一遍

父亲背负着土地的沉重

在一个料峭的春天

离开了故乡的怀抱

我隔着河眺望他越走越远的身影

生存的希望在耳畔回响

我的命运始终是一把二胡拉着流水的声音

在那黑色的风中摇曳成曲调

微弱得如同我写诗之前

残留的情感飘飘呼呼的感叹

倔强的躲躲闪闪是我的春天

“素朴的文字,饱满的情感。读到的岂只是三代人的命运,其中浓缩了无数个外公,无数个父亲,无数个我。”(引自红袖添香编辑横行胭脂点评)诗歌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在这个组诗里得到了统一。独特的视觉,饱满的情感,语言的张弛有度,留给读者思考空间很大,使我真正感受到了一首优秀诗歌带来的快乐。然而,这样的作品,在觅雪嫦晴大量的作品里,只占很小的一部分。她的作品,更多还是表达一个女性内心世界如流水般缓慢流淌的歌谣,一个对现实淡定从容后对诗歌、爱情和生活纯洁的向往。

因而,觅雪嫦晴的诗歌局限性也就凸现出来了。由于对现实生活的介入不够,诗歌关注的主题也就大大减少,对生活、生命的表达也就缺少了一种深刻的洞察力,这大大削弱了诗歌内部的力量。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如何在广度和深度上进行挖掘,一直以来都是诗歌写作者的瓶颈。而要做到突破,最主要的还是保持对诗歌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

2007年8月31日于福州 展开全部内容
友情链接